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管理办法》和《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细则》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7:10:58   浏览:888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管理办法》和《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细则》的通知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管理办法》和《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细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大连、深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自1995年《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管理办法》以及审查认可细则(国烟科[ 1995] 第41号)发布实施以来,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实行了审查认可制度,在规范行业质检机构的管理,提高整体技术水平,促进行业产品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烟草行业面临着入世后国内外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实验室合格评定已成为贸易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认可已成为国际化大趋势,调整、充实、提高烟草行业质检机构技术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烟草质检工作体系,是未来行业质检网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科教兴烟”和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为此,在认真总结几年来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实验室认可通用要求的规定,依据《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和《烟草专卖法》等法律法规,修订了《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管理办法》、《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管理办法

2、实验室认可准则

2-A:实验室评审表

3、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细则

3-A:烟草行业二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评定表

3-A-a:《烟草行业二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评定表》条文解释

3-B:烟草行业重点二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评定补充条款

3-B-a:《烟草行业重点二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械审查认可评定补充条款》条文解释

3-C:烟草行业三级质量监督检验站审查认可评定表

3-C-a:《烟草行业三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审查认可评定表》条文解释



           二OO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件1:

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以下简称质检机构)的管理,进一步提高质检机构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质检机构在烟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争方面的作用,保证质检机构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依据《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烟草专卖法》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质检机构由国家烟草专卖局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国家局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其基本任务是承担对烟草专卖品及其相关产品(以下简称烟草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和仲裁性检验任务。

第三条本办法规定了行业质检机构的组成、管理、任务和职责以及审查认可制度。烟草行业各级质检机构及有关部门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机构及审查认可

第四条烟草行业质检网由三级质检机构组成:

一、国家级质检机构(简称一级站)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在烟草行业设立并授权的最高质量检验权威机构。该机构受国家局及其授权的挂靠单位领导,业务上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指导。

二、省级(或区域性)质检机构(简称二级站)是国家局批准在行业内设立并授权的省级(或区域性)质检机构,是其所在省管辖区(或委托管辖区)内烟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权威机构。该机构受国家局及其所在地省级烟草专卖局(或挂靠单位)的领导,业务上受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其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

条件成熟时,国家局将依据质检机构的综合技术水平、承担任务量以及审查认可结果等方面条件,重点扶持一批重点二级站。

三、企业级(或地区专业性)质检机构(简称三级站)是有关省级烟草专卖局在所属各卷烟厂、有关企业和主要烟草专卖品产销地烟草公司设立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是本企业或本地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权威机构。该机构受其所在省级烟草专卖局及其有关隶属单位领导,业务上受上一级质检机构和所在地技术监督局的指导。

第五条对行业质检机构实行审查认可制度。

一、质检机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审查认可机关递交审查认可申请书。

二、审查认可机关在接到申请书后,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及专家组成审查评审组,具体负责审查评审工作。

三、审查认可依据:

一级站的审查认可按照《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管理试行办法》(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质[1986]664号)和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发布的《实验室认可准则》(CNACL201- 1999)(见本文附件2,文本改版时,应将最新版本作为有效版本,下同)等要求执行。

二级站的审查认可按照《实验室认可准则》有效版本和《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细则》(见本文附件3)及评定要求。重点二级站的审查认可还应依据《烟草行业重点二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评定补充条款》(见本文附件3-B)。

三级站的审查认可依据是《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细则》及评定要求。

四、由评审组提出审查评审报告,报审查认可机关批准。合格者,颁发授权认可证书及印章,并予通告。

五、授权认可证书有效期为五年。期满前六个月由质检机构提出复审申请,复审合格者换发认可证书;不合格者,取消授权,收回印章,并予通告;基本合格者,期限三个月整改,对不合格项复查合格后,颁发认可证书,否则,按不合格处理,

第三章任务及职责

第六条一级站的主要任务: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国家局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办法。

二、在授权的承检范围内,承担国家或国家局下达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任务,并按要求提供检验报告和综合分析报告。

三、承担国内销售或查获的国内外卷烟产品的真伪鉴别与仲裁性检验工作。

四、根据国家局的要求,承担为烟草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新产品鉴定、成果鉴定、报奖及发放生产许可证等提供科学、公正、可靠的检验数据及评价意见。

五、负责有质量争议的烟草产品仲裁性检验。

六、研究开发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对行业同类质检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七、承担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及有关标准的试验、验证检验工作。

八、根据国家局的要求,参加行业重大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大型设备(或成套设备)及引进项目的论证及验收检验工作。

九、面向社会开展质量、检测等技术咨询服务。

十、参加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培训。

十一、承担国家局要求的其它任务及有关部门的委托检验与仲裁性检验。



第七条二级站的主要任务: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单位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办法。

二、在授权和承检范围内,承担国家局、省级局和省级技术监督主管部门下达的烟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任务,并按要求提供检验报告和综合分析报告。

三、授权承担辖区内销售或查获的国内外卷烟产品的真伪鉴别与仲裁性检验工作。

四、授权承担本管辖区烟草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新产品鉴定等事项的有关检测检验任务,并提供科学、公正、可靠的检验数据及评价意见。

五、授权承担面向社会开展质量、检测等技术咨询服务。

六、承担本管辖区有质量争议的烟草产品仲裁性检验。

七、指导和帮助企业质检机构的建设,负责培训人员,正确执行统一的检测方法。

八、结合本管辖区的实际情况及发展动态,研究检测技术及方法,提高检测能力并扩大检验业务范围。

九、参与有关科研攻关项目、重点引进项目的论证及验收检验工作。

十、承担国家局和省级局要求的其它任务和有关部门委托的检验与仲裁性检验。

十一、根据要求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培训。

十二、重点二级站要承担国家局要求的跨省(市、区)的产品检验和仲裁性检验任务。

第八条三级站的主要任务: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单位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办法。

二、负责对本企业(或本地区)产品(含半成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并及时向其归属单位领导及上级部门提供检验报告及改产品质量的意见。

三、承担供本企业生产用的原料和卷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

四、参与本企业重点科研项目,主要引进设备(或成套设备)的论证及验收检验工作。

五、承担所在省级局、地区或本企业要求的其它相关检验任 务。

第九条质检机构应按时按要求完成本办法第六至第八条规定的各项任务。检验工作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按照标准及有关规定进行检测,检验要准确、可靠,判断结论要科学、公正。

第十条质检机构有权向产品生产企业和有关上级部门反映被检产品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指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第十一条各级质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国家局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规定和守则,坚持科学、公正的原则。

第四章管 理

第十二条一、二级站领导的任命:

一、二级站正、副职领导的任命应按国家局(或省级局)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执行。由省级局或挂靠单位任命的干部均应报国家局人事和科技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质检机构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不断地开展职工培训和思想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

第十四条质检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上岗证。上岗人员由上一级质检机构负责培训、考核,颁发证书。有特殊要求时,由国家局统一部署。

第十五条质检机构应在每年年初向上级主管部门递交上年度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发现或发生重大情况应随时报告。

第十六条被检单位或其它单位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由承担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仲裁。

第十七条质检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所属质检机构的工作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质检机构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包括技术水平、思想素质、工作成绩),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和晋升的依据。

第十九条对在烟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岗位上,凡接触有害、有毒物质的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其相应的劳保待遇。

第二十条对正确使用职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秉公办事的质检人员要给予支持、保护和奖励,对弄虚作假,询私舞弊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扣发奖金、扣发工资、行政处分,对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 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国家烟草专卖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国家局1995年发布的〈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管理办法〉(国烟科[ 1995] 第41号)同时废止。



附件2:

实验室认可准则

1.引言

1.1为了规范实验室认可的评审条件,根据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L)《实验室认可管理办法》(CNACL101- 99)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本准则依据ISO/IEC导则25(1990):校准和检测实验室资格的通用要求”而制定,其要求ISO/IEC导则25的规定一致。

1.3本准则是从事校准和/或检测工作的实验室获取CNACL认可所必须遵守的通用要求。

1.4本准则供CNACL评审实验室技术能力时使用,也可供实验室在建立并实施其质量体系时使用。

2.参考文件

《实验室认可管理办法》(CNACL101- 99)

ISO/IEC导则25(1990)校准和检测实验室资格的通用要求

GB/T 6583- 92质量…术语

3.定义

3.1实验室:进行校准和/或检测的实体。

注释:

(1)如果某实验室是一个除进行校准和检测工作以外,还进行其他活动的组织中的一部分,那么本术语“实验室”仅指该组织为从事校准和检测工作的那一部分。

(2)在本准则中,“实验室”一词指从事校准或检测的机构

——在一个固定的地点

——在一个临时的场所,或者

——在一个可移动的设施。

3.2检测实验室:从事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3.3校准实验室:从事校准工作的实验室。

3.4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立计量仪器或计量系统的示值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值与相应的被计量的已知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注释:

(1)校准结果可用于评定计量仪器、计量系统或实物量具的示值误差、或对标尺上的标记赋值。

(2)校准也可确定其他计量特性。

(3)校准结果可记录在通常称之为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的文件上。

(4)校准结果有时用校准因子或以校准曲线形成的一系列校准因子来表示。

3.5s检测:按照规定的程序,为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组织、物理现象、工艺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的技术操作。

注释——检测结果通常记录在称之为检测报告或检测证书的文件上。

3.6校准方法:为进行校准而规定的技术程序。

3.7检测方法:为进行检测而规定的技术程序。

3.8检定:通过测验并提供证据来确认规定的要求得到满足。

注释:

(1)为了与计量仪器的管理相衔接,检定工作为校验计量仪器的示值与相对应的已知量之间的偏差使其始终小于有关计量仪器管理的标准、规程或规范中所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提供手段。

(2)检定的结果导致对计量仪器做出继续使用、进行调整、修理、降级使用或声明报废的决定。任何情况下,要求所完成检定的追溯记录应在计量仪器的每个专门记录上体现。

3.9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责任、程序、过程和资源。

3.10质量手册:陈述一个组织质量方针、质量体系和质量工作的文件。

注释一质量手册可以提出涉及实验室质量安排的其他文件。

3.11参考标准:通常指在给定地点可得到的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标准,在该地所进行的计量由它导出。

3.12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好地确立了的特性,用以校准计量器具、评价计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物质或材料。

3.13有证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用技术上有效的方法鉴定了特性值,并附有或可溯源到由鉴定机构所发给的证书或其他文件的标准物质。

3.14溯源性: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使计量结果能够与有关的基准(通常是国际的或国家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3.15能力验证:通过实验室间的比较来判定实验室的校准或检测能力。

3.16要求:为使一个物体的特性能被了解并考核,将其转化而成的一套分别定量的或文字的规范。

4.组织和管理

4.1实验室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实验室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应保证其固定的J临时的和可移动的设施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4.2实验室应:

(a)有管理人员,他们应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力和资源;

(b)有措施保证所有工作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商业、财务和其它会影响其工作质量的压力;

(c)以确信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其判断的独立性和诚实性的方式组织起来;

(d)对影响校准和检测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验证人员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

(e )由熟悉校准或检测方法及程序、了解校准或检测目的以及懂得结果评审的人员来实施监督。监督人员与非监督人员的比例应足以保证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

(f) 有一名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无论如何称谓);

(g)有一名负责质量体系及其实施的质量负责人(无论如何称谓)。他可以直接与负责实施质量方针和资源决策的最高层管理者及技术负责人联系。在某些实验室中,质量负责人也可是技术负责人或其副手;

(h )在技术和质量负责人不在时,应指定代理人,并明文规定;

(i)适当时,应有文件化的政策和程序,以保护委托方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

(j)适当时,参加实验室之间的比对试验和能力验证计划。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5.1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与其承担的校准和检测工作类型。工作范围和工作量相适应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的所有要素均应文件化;质量文件应提供给实验室人员使用;实验室应朋大规定达到良好工作水平和提供优质校准或检测服务的方针和目标并作出承诺。实验室的管理者应将方针和目标纳入质量手册,并使实验室所有有关人员都知道、理解并贯彻执行;质量负责人应负责维持手册的现行有效性。

5. 2质量手册以及相关的质量文件应阐述实验室为满足本准则要求而制订的方针和工作程序。

质量手册和相关质量应包括:

(a)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方针声明,包括质量目标和质量承诺;

(b)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结构以及它在任一母体组织中的地位和相应的组织图;

(c)管理工作、技术工作、支持服务和质量体系之间的关系;

(d)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

(e)关键人员的工作岗位描述并涉及其他人员的工作岗位描述;

(f)实验室授权签字人的识别(当此概念适用时);

(g)实验室实现量值溯源的程序;

(h)实验室校准和/或检测的范围;

(i)实验室有开展工作项目的评审程序,确保开始新工作项目之前有适当的设施和资源;

(j)列出在用的校准、检定(验证)和/或检测程序;

(k)校准和控制样品管理程序(样品处置程序);

(1)列出在用主要设备和参考测量标准;

(m)设备的校准、检定(验证)和维护程序;

(n)涉及检定(验证)的活动内容包括:

—— 实验室之间比对;

——能力验证计划;

——标准物质使用;

——一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o)当发现检测结果有差异或偏离文件化的政策和程序时,应遵循的反馈和纠正措施的程序;

(p)在例外情况下允许偏离方针、程序或标准(规范)应作出规定:

(q)处理抱怨程序;

(r)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

(s)量体系审核和评审程序。

5.3实验室应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审核,检查其工作是否持续地符舍质量体系要求;

审核工作应由经培训和有资格的人员承担;

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工作无关;

当审核中发现校准或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疑时,实验室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书面通知可能已经受到影响的所有委托方。

5.4质量体系应由管理层每年至少评审一次以保证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作必要的修改与改进。

5.5审核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

对质量负有责任的人员应保证纠正措施在商定的时间内完成。

5.6实验室除了定期审核以外,还应采取其它有效的“校核方法”来确保检测或校准工作的质量,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此):

(a)尽可能采用统计技术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b)参加能力验证或其它实验室问的比对;

(c)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或在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副标准物质;

(e)对保留样品的再检测;

(f)一个样品不同特性检测结果的相关性。

实验室应对这些技术“校核方法”有效性定期加以评审。

6.人员

6.1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人员;

这些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与其承担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6.2实验室应保证其人员得到及时培训。

6.3实验室应保存其技术人员有关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和经历等技术业绩档案。

7.设施和环境

7.1实验室的设施、工作区域、能源、照明、采暖、通风等应便于校准或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行。

7.2校准或检测所处的环境不应影响校准或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准确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校准和检测时尤应注意。

7.3适当时实验室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

实验室应注意周围因素(例如微生物菌种、灰尘、电磁干扰、湿度、电网电压、温度、噪声、振动级……),以免影响检测或校准工作7.4相邻区域的活动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

隔离措施。

7.5进入和使用有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

制。

7.6应有充分的措施保证做好实验室的“内务管理”;

实验室应有符合有关健康和安全的要求。

8.设备和标准物质

8.1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校准和检测所需的所有设备(包

括标准物质)。如果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设备,则应保

证本准则的有关要求得到满足。

8.2所有设备应得到正常维护,应有文件化的维护程序;

如果任一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

检定(验证)或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上明

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贮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设备必

须经校准、检定(验证)或检测,满足要求后方能投入使用;实验室

应检查由于上述缺陷对以前所进行的校准或检测工作的影响。

8.3每一台设备(包括标准物质)应有明显的标识表明其校准

状态。

8.4应保存对校准和检测有意义的所有标准物质和每一台设

备的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a)设备的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山目前放置地点(如果适用调);

e)接收时的状态(例如全新的,用过的,经改装的);

f)制造商使用说明书的复制件(如果有);

g)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

h)迄今所进行的维护和今后维护计划的细节;

i)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

9.量值溯源和校准

9.1对校准或检测的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设备和试验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实验室应制订有关测量设备和试测设备的校准与检定(验证)计划。

9.2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和确认的总体计划,以确保(适用时)实验室的测量可溯源到已有的国家计量基准。

校准证书或检定证书应能证明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并应给出测量结果和有关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是否符合规定的计量特性的说明。

9.3在无法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情况下,实验室应提供相关结果的满意证据,例如参加一个适当的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9.4实验室建立的参考计量标准只能用于校准之用,不作它用,除非能够证明其作为测量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9.5计量参考标准的校准工作应由能溯源到国家汁量基准的机构来完成;

应有计量参考标准的校准和检定(验证)计划。

9.6适用时,参考标准(器)、测量设备和检测设备在两次校准(或检定)之间应经受“运行检查”。

9.7标准物质应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或溯源到国家(或国际)的标准物质(如可能)。

10.校准和检测方法

10.1必要时,实验室应制订以下指导性文件;

——有关设备使用、操作、工作的规程;

——有关样品处置(管理)和准备指令;

——有关校准和检测工作的细则。

所有上述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和工作参考数据等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10.2实验室应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程序来进行校准、检测工作和职责范围内的其它有关业务活动(包括样品的抽取、处置、传送和贮存、制备,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校准和/或检测数据的分析);

上述方法和程序应与所要求的准确度和有关校准或检测的标准规范一致。

10.3没有规定校准或检测方法时,实验室应尽可能选用国际或国家标准中已经公布或由权威机构或有关科技文献或杂志上发表的方法。

10. 4需要使用非标准方法时,应征得委托方同意,并形成有效文件,使出具的报告为委托方和用户所接受。

10.5当抽样作为检测方法的一部分时,实验室应使用文件化的程序和适应的统计技术去抽取样品。

10.6对计算和数据换算应进行适当的校核。

10.7采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进行校准或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存贮或检索等工作时,实验室应满足以下要求:

a)符合本准则要求;

b)计算机软件应文件化,并能满足使用要求;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的规定

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政府


印发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的规定的通知

汕府[2002]61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的规定》业经第5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二○○二年四月十八日


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的规定

  第一条 为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重大决策基本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的意见》,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的重大决策主要包括:
  (一)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产业政策、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
  (二)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事项;
  (三)重大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项目;
  (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事项;
  (五)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的国有资产处置的重大事项;
  (六)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
  (七)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八)市人民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其它重大事项。
  对具体决策事项是否作为重大决策事项、适用重大决策程序,应由承办单位报市政府分管领导或秘书长、副秘书长审核,或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秘书长、副秘书长提出,报市长或常务副市长确定。
  第三条 重大决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民主讨论和科学论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来自基层和实践的丰富经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四条 重大事项决策前应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集思广益。主要程序:
  (一)调查研究。决策前,应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论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组织领导、专家和群众进行综合论证,必要时成立政务咨询专家组进行决策咨询,拟订几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加以比较鉴别。
  (三)征求意见。承办单位拟订初步方案后,应征求市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市政府副秘书长的意见,并按事项涉及范围征求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和单位的意见;涉及上下级政府事权的重大事项,应征求上下级政府的意见;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应征求有关的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的意见;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应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必要时,征求市委常委、市委有关工作部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意见。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征求意见具体范围和形式由承办单位报市政府分管领导或秘书长、副秘书长确定。征求意见的形式包括座谈会、论证会、评审会、协调会、民主协商会,书面征求意见,公开展示,以及通过媒体、市政府网站公开征求意见等。征求意见后,承办单位应收集整理,吸收合理意见,及时调整决策方案。
  (四)听证。建立重大决策听证会制度。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出台前,应召开听证会,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会后认真研究分析,采纳正确意见;对条件不成熟或其它原因未能吸纳的意见,应及时向有关人士通报情况或作出解释。听证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五)试点。对涉及面较广、试验性较强的决策措施,应先行试点,以检验决策的可行性,取得经验后再作出正式决定。
  (六)法律审查。建立重大决策法律审查制度。重大决策出台前,必须先由市法制部门进行法律审查,并出具书面审查意见,确保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上述(一)、(二)、(三)、(六)项为必经程序,(四)、(五)项视具体情况,由承办单位提请市政府分管领导确定。
  第五条 重大决策必须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全体会议决定。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组织按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有关会议制度执行。
  第六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实行集体议事,并以行政首长决定形式体现领导集体的意志,不得以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集体议事和会议决定。
  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重大事项,须有半数以上应出席人员到会方可举行,其中分管该项工作的市政府领导必须到会。如分管领导因故无法到会,除特别紧急事项须立即进行决策外,该事项应留待下次会议决定。
  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重大事项,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会前协调,确定议题。
  (二)准备会议文件。议题确定后,承办单位应在会前三个工作日将议题材料送市政府办公室。
  (三)提前通知。会议议题、时间、地点确定后,由市政府办公室拟发会议通知,并于会前一个工作日将会议文件、材料送分市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确实无法送达的,应以电话或其它形式通知。
  (四)充分讨论。市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主持。会议先由分管领导、秘书长、副秘书长或承办单位负责人对重大事项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主要内容和各方意见进行说明,然后进行充分讨论。讨论时,主持人须听取其他领导成员的意见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故未到会领导成员的意见,可用书面形式在会上表达。
  (五)作出决定。会议由主持人视讨论情况作出最终决定。如反对意见(含未到会领导成员的书面意见)的人数较多,又非特别紧急事项,可暂缓决定。会后再进行研究论证,统一认识,留待下次会议讨论决定。
  (六)形成纪要。
  1、常务会议必须做好记录。除个别有特殊保密需要的议题,内容可以从简外,应记录重大事项的讨论情况及最后决定。否定多数人的意见作出最后决定的,应在记录中说明。
  2、根据会议记录,形成会议纪要。纪要除明确重大事项的最后决定外,应说明形成决定的依据和理由,明确落实决定的责任及实施监督的办法。
  第七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决定重大事项程序依照本规定中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重大事项的基本程序执行。
  第八条 本规定由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规定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农业联产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办法

北京市政府 农林办


北京市农业联产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办法
市政府 农林办



第一条 为正确、及时解决农业联产承包合同纠纷, 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双方的合法权益, 根据《北京市农业联产承包合同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农业联产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
本办法所称农业联产承包合同( 以下简称承包合同),是指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为从事粮食、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经营活动, 以承包的方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协议。
第三条 区、县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 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 负责本区、县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仲裁委员会由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区、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为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
仲裁委员会设仲裁员, 办理承包合同纠纷案件。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仲裁承包合同纠纷, 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当事人双方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五条 仲裁承包合同纠纷, 实行回避、公开处理和一次裁决制度。
第六条 当事人认为仲裁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有权申请其回避。
仲裁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应当申请回避。
仲裁员的回避, 由仲裁委员会决定。
第七条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应当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当事人参加仲裁, 其负责人为法定代表人。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家庭作为当事人参加仲裁, 其户主为代表人;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专业场( 队、组) 作为当事人参加仲裁, 应当推选一人为代表人。
承包合同纠纷当事人, 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参加仲裁。委托他人代理参加仲裁的, 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九条 承包合同发生纠纷, 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 可以向所在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申请调解; 1 0 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 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向所在区、县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 应当提交仲裁申请书、承包合同、鉴证书或公证书以及有关证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后, 应当在7 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申请仲裁的一方是申诉人, 被申请仲裁的一方是被诉人。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一、经济合同纠纷、民事纠纷等非承包合同纠纷。
二、未经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调解, 或正在调解尚未满10日的承包合同纠纷。
三、超过时效的承包合同纠纷。
四、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承包合同纠纷。
五、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或者仲裁已经终结, 当事人又申请仲裁的。
第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后, 应在5 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诉人。被诉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 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诉人不提交答辩书的, 不影响案件的处理。
第十三条 复杂的承包合同纠纷案件, 由仲裁委员会指定3 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处理。仲裁庭评议案件, 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简单的承包合同纠纷案件, 可以由1 名仲裁员处理。
第十四条 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实行开庭处理。开庭时, 仲裁庭或仲裁员应当认真听取申诉人陈述和被诉人答辩, 严格审查核实有关证据, 征询当事人双方的最后意见, 并依法作出裁决。疑难案件由仲裁庭评议提出意见, 报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裁决。
经两次书面通知,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仲裁的, 仲裁委员会可以缺席裁决。
第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仲裁承包合同纠纷, 应在2 个月内作出裁决, 并制作裁决书送达当事人。
第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进行现场勘察或者对物证进行技术鉴定时, 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七条 因承包合同纠纷停止生产活动的, 仲裁委员会在处理承包合同纠纷时, 可以裁定先行恢复生产, 然后解决纠纷。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仲裁委员会裁决不服的, 可以在接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一方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裁决的, 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十九条 承包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不经调解或者仲裁, 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仲裁过程中, 申诉人或被诉人一方或双方向人民法院起诉, 并经人民法院受理的, 仲裁即告终结。
第二十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 由市人民政府农林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自1991年3 月1 日起施行。



199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