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1 22:17:27   浏览:998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令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第 5 号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已经2003年7月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二OO三年七月四日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防止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煤矿应当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煤矿矿长须经培训考核,依法取得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

第三条 煤矿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并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煤矿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煤矿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方可上岗作业。煤矿特种作业人员须经专门培训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第四条 矿井应有及时填绘的反映实际情况的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和避灾路线图等图纸资料。

采、掘工作面应有作业规程。

第五条 矿井应有至少两个独立的能够行人并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间距离不得小于30米。

井下每一个水平、每一个采区至少有两个便于通行的安全出口,并与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相连接。

第六条 矿井在用巷道净断面应能满足行人、运输、通风和设置安全生产设施的需要。

矿井主要运输巷、主要风巷的净高不得低于2米,采区上、下山和平巷的净高不得低于1.8米,回采工作面出口20米内巷道的净高不得低于1.6米。

第七条 采煤工作面至少保持2个畅通的安全出口,一个通到回风巷,另一个通到进风巷。

因煤层赋存条件限制确实不能保持2个安全出口的,必须制定经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的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第八条 矿井每年必须经过瓦斯等级鉴定。矿井各煤层应有自燃倾向性和煤尘爆炸性的鉴定结果。

第九条 矿井应当具备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矿井、采区和采掘工作面的风量必须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矿井使用安装在地面的矿用主要通风机进行通风,并有满足能力的备用主要通风机。

生产水平和采区应当实行分区通风,矿井、采区和采掘工作面通风设施应当齐全可靠,掘进工作面使用专用局部通风机进行通风。

第十条 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有瓦斯抽放措施,并装备安全监控系统。

高瓦斯掘进工作面采用专用变压器、专用电缆、专用开关,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

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应有预测预报、防治措施、效果检验和安全防护的综合防突措施。

第十一条 煤矿必须实行瓦斯检查制度和矿长、技术负责人瓦斯日报审查签字制度。

矿井应当配备足够的专职瓦斯检查员和瓦斯检测仪器,瓦斯检测仪器应当定期进行校验。

第十二条 矿井有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防排水系统和火灾防治措施及设施。

第十三条 矿井应当保证双回路电源线路供电。年产6万吨以下的矿井采用单回路供电时,必须设置满足要求的备用电源。

井下电气设备必须符合防爆要求,应有接地、过流、漏电保护装置。属于煤矿安全标志管理目录内的矿用产品应有安全标志。

第十四条 矿井提升使用矿用提升绞车,并装设齐全的保险装置和深度指示器。

立井升降人员应当使用罐笼或带乘人间的箕斗,并装设防坠装置。斜井运送人员应当使用专用人车,并装设防跑车装置。

第十五条 矿井应有完善可靠的通信系统,保持矿内外、井上下和重要场所、主要作业地点通信畅通。

第十六条 煤矿井下爆破,须按矿井瓦斯等级选用相应的煤矿许用炸药和雷管。

爆破工作应当由专职爆破工担任,并严格执行装药前、放炮前、放炮后瓦斯检查制度。

第十七条 矿井实行入井检身制度,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

第十八条 煤矿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不具备单独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小型煤矿,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应急救援组织签订救护协议。

第十九条 煤矿应当加强粉尘的检测和防治工作,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原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小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中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中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5]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局内各单位: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建设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5〕89号)(以下简称《通知》)的精神,经商财政部、建设部,现就各地在贯彻落实《通知》中的几个具体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一、《通知》第三条第二款中规定的“成交价格”是指住房持有人对外销售房屋的成交价格。
  二、《通知》第三条第四款中规定的“契税完税证明上注明的时间”是指契税完税证明上注明的填发日期。
三、纳税人申报时,同时出具房屋产权证和契税完税证明且二者所注明的时间不一致的,按照“孰先”的原则确定购买房屋的时间。即房屋产权证上注明的时间早于契税完税证明上注明的时间的,以房屋产权证注明的时间为购买房屋的时间;契税完税证明上注明的时间早于房屋产权证上注明的时间的,以契税完税证明上注明的时间为购买房屋的时间。
四、个人将通过受赠、继承、离婚财产分割等非购买形式取得的住房对外销售的行为,也适用《通知》的有关规定。其购房时间按发生受赠、继承、离婚财产分割行为前的购房时间确定,其购房价格按发生受赠、继承、离婚财产分割行为前的购房原价确定。个人需持其通过受赠、继承、离婚财产分割等非购买形式取得住房的合法、有效法律证明文书,到地方税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五、根据国家房改政策购买的公有住房,以购房合同的生效时间、房款收据的开具日期或房屋产权证上注明的时间,按照“孰先”的原则确定购买房屋的时间。
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普通住房的面积标准是指地方政府按国办发〔2005〕26号文件规定确定并公布的普通住房建筑面积标准。对于以套内面积进行计量的,应换算成建筑面积,判断该房屋是否符合普通住房标准。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十月二十日



关于在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严格使用经过入网认定的设备器材的通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关于在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严格使用经过入网认定的设备器材的通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厅(局),总局直属各有关单位:
自1990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有线电视管理办法》和广播电影电视部于1993年发布的《有线电视入网设备器材认定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有线电视入网设备器材认定管理制度以来,此项工作在我国广播电视系统逐步完善,在保证有线电视网络建设质量和统一标准方面发挥了重
要的指导作用,1997年,广电部修订、发布了《有线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规定》。
但是,个别地方的有线电视台、站在网络建设中对采用入网认定产品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严格执行《有线电视入网设备器材认定管理规定》的要求,使得一些没有经过入网认定的劣质产品进入了有线电视网络,已经造成了网络部分、甚至全部瘫痪的严重后果,这不仅影响了广播电视
宣传主渠道的畅通,也损害了广播电视用户的利益。
为加强广播电视设备器材的入网认定管理工作,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可靠、优质、高效地传输,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影)视厅(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技术监督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广播电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机构,要有专门的力量来负责这项工作。为协调和组织全国广播电视系统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请各厅局认真填写广播电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组织机构表(
附件1),于8月20日前报总局科技司。
二、总局直属网络建设部门和地方各级有线电视台、站在选用设备器材时,要认真审查该设备器材是否具有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正式入网认定证书,坚决抵制未经入网认定的产品进入广播电视网络。
三、各厅(局)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加强入网认定管理,严格执法检查,按照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线电视进行检查,在有线电视台的技术质量验收工作中,要严格检查所用设备器材的入网认定情况。对于那些因使用未经认定产品而出现质量问题或造成标
准、接口、协议不一致,影响互联互通的网络,要限期更换为经入网认定的合格产品,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对于已经取得入网认定证书而又不能保证质量的设备器材,也要进行及时查验,以阻止不符合我系统标准的产品进入广播电视网络并造成危害。
四、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迅猛,各级广播电视单位在采用新的技术设备之前要认真进行前期咨询。各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及时受理咨询,认真热情地提供服务。
附件:广播电视技术监督组织机构表
附件1:
广播电视质量技术监督组织机构表
----------------------------------
|单 位| |
|-----|--------------------------|
|主管负责人| |职 务| |电 话| |
|--------------------------------|
|入网认定工作| |
|具体主管部门| |
|------|-------------------------|
|部门负责人 | |职 务| |电 话| |
|--------------------------------|
|主要成员及检测机构简要情况 |
| |
| |
| |
|--------------------------------|
|通信地址| |邮编| |
|--------------------------------|
|备| |
| | |
|注| |
----------------------------------



1998年7月27日